简介:
数学历来是高考必争之地,子曾经曰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然而一部分偏科的同学却对此大为头疼,恨不得一朝穿回古代,应对繁复严格的八股文。
数学历来是高考必争之地,子曾经曰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然而一部分偏科的同学却对此大为头疼,恨不得一朝穿回古代,应对繁复严格的八股文。
前日热播的韩剧中就有女生为逃避高考数学,穿回古代的情节;
而她的数学能力在当时被视为天才
穿越毕竟只是幻想,然而说到古代科举制度,就不得不心存疑问了——我国数学文化源远流长,我国的科举制度也延续颇久,为何不见数学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大放异彩呢?
这个问题我们首先从古代数学教育及人才推举制度说起。在夏商年间,由于当时运用的数学还主要停留在数数、记事阶段,同时选拔人才采取“三宅三俊”选任法(主要审核政务、民事、执法)。所以这个年代里,无论是数学还是文章,文化水平并不是主要的选取标准。
而到了以“周易六十四卦”发家的周朝,数学则成为“六艺”之一,正式登上了教育的舞台。虽然当时诸子百家更多地是凭借口才获得君王的宠信,但是数学技能也并未被划分为奇技淫巧。从西周开始,就有专门从事天文历法的世家,人称“冯相氏”、“保章氏”,一手好算法世代相传,遇到识货的天子就有当官的可能。史料可考的有一位北魏时期的殷绍,北魏文成帝年间,任算生博士。
真正设立科举制度则是到了隋朝年间,此时虽然数学并未列入专门的科举项目,但是在国子监中也开设了算学。
而到了唐朝,数学帝们的春天终于来了!显庆元年(656年),国子监开办了数学专科学校——“算学馆”,招收学生三十人,设置算学博士和算学助教主持日常教学工作。这样,国子监内就有了国子、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六个学馆。 政府还让李淳风编订了十部算经,即《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等,统称《算经十书》,作为官方教材。让数学入科举,数学过关就可以做官,这在当时,可说是开了世界之风气。
不过这个时候数学在科举科目中地位仍然很低,不仅招生人数少,国子监的博士也只是最低品级的官员。所以报考算学和明算科的学子越来越少,这个科目也是立了又废,废了又立,到唐晚期已经基本消亡。最后要说的是,尽管唐代明算科不是受重视的科目,但是作为唯一将算学列入科举常科的朝代,唐朝在中国古代仍旧是对数学最重视的朝代之一。
宋朝科举中没有明算一科,但是,宋朝对数学人才的重视,某种程度上却是超过唐朝的。比起其他时代,宋朝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宋朝比较重视工商业,所以经济空前繁荣。宋朝位列部堂高官甚至当朝宰执的官员,都不乏商人出身。很多重要发明都出现于宋朝,如用于观测天文的自动计时机械仪器水运气象台、能够测出磁偏角和辨明方向的罗盘、活字印刷书、水密船舱、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理工人才自然为社会所需求,因而有相当多的宋朝官员是理工大家,其中甚至有类似苏颂(与沈括是同期官员)这样做到宰辅的大科学家。到了宋徽宗时,应多年内部需求,复设算学,靖康元年又复加强。当时的算学平民和在职官员都可以选入习业,算学占经以试,取士之法和太学上舍类似(大体上为免试推恩,直接授官),三等推恩,以通仕、登仕、将仕郎为次。风气如此,使得宋朝涌现出大量的数学家,也完成了大量的数学著作,秦九韶的《数书九章》、李冶的《测圆海镜》和《益古演段》、杨辉的《详解九章算法》等,完成了四次以上开方、高次方程解法等数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元代科举只设进士一科。但是元代承接宋代,数学还是比较繁荣的,数学人才相对还算受重视。而到了明朝,科举只设进士一科,莫说算学,就连诗歌有时都会被当成是不务正业,唯取八股。清代科举制度承袭明代,虽然康熙乾隆等诸位皇帝对数学很感兴趣并为贵族子弟开设学馆,但对于当时而言,中国数学已逐步走向没落。
对各朝各代数学教育及科举的总结我们可以参见下图:
总而言之,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以科举为主要选拔手法之一的官僚体制中对数学能力要求并不高。随着这样的专政制度的延续,数学始终无法在科举中显露头角,所以中国的数学家们也很难通过数学成就来博得官府支持。
对于偏科的同学而言,古代虽然听起来可能会稍微好“混”一些,然而当时科举的不平等现象比今天高考惨烈许多,更别提古时没有手机和电脑,更没有Wi-Fi。所以,还是努力学习数学,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吧!
温馨提示:本文是作者 panpan39 的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附带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