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很多人怕数学,包括数学老师也怕,因为他们知道再怎么让学生做题,教多少遍加减乘除,不会的还是不会。其实,根本原因是我们父母没有给孩子做好数学启蒙!现在,不妨听听一个卖橘子的故事,你就知道原来…
很多人怕数学,包括数学老师也怕,因为他们知道再怎么让学生做题,教多少遍加减乘除,不会的还是不会。其实,根本原因是我们父母没有给孩子做好数学启蒙!现在,不妨听听一个卖橘子的故事,你就知道原来…
数学启蒙so easy!
记得看过一个关于中学物理的小动画,“1帕斯卡是什么概念呢,你把一个臭鸡蛋扔到了总统身上,总统受到的压强大约就是1帕斯卡。”很多学生和家长把数理化以等同于冷冰冰的算式理论,这其实是一个误区,或者说严重些是一种“画地为牢”。完全可以用更有趣的形式进行学习和启蒙。
不管是中学还是小学哪怕是幼儿园,生活中处处都有趣味无穷的启蒙素材,只要父母做个有心人,有时可能只是讲一个小小的卖桔子的故事,孩子的学习热情就能被轻松点燃。
1一名小学生在便利店里的思考
“为什么这里的东西比商场里贵不少,还有人来买?”来自深圳的一位9岁的男孩黄同学,站在一家7-11便利店里有些疑惑却又很兴奋地对他的妈妈说。
他发现,同样的一支牙膏,便利店要比超市或商场贵五毛到一块钱。同样一台微波炉,便利店要贵30块以上。
这样的问题大人可能司空见惯,或者觉得是“小儿科”的事情,但如果引导孩子去寻根究源,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借用电影《后会无期》上台词“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来说,“小孩子关注本质,成年人解释现象”。
我们感兴趣的是,这个9岁男孩经过自主思考之后,写下的答案:
像我这样进去只吃个小鱼丸外加一瓶饮料的人,是懒得跑去大商场的;便利店很会挑地方,总是在小区里人口集中的地方,又24小时营业,质量还不错,所以价格虽然贵一点但大家也无所谓了。
从问到答,这个从没学过经济学知识的9岁男孩,聊的其实都是经济学里一个热门话题——“价格分歧”。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名的华人经济学家张五常,曾在经典之作《卖桔者言》中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价格分歧的原理。
2用大经济学家的小习惯来鼓励孩子
张五常有个“小”习惯——从生活中最常见的经济学现象,发现经济学的大道理。他曾说,要作经济研究,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是一个金矿,俯拾皆是。要了解玉石市场的运作,他就去卖玉。在美国研究原油价格时,他又跑到油田及炼油厂调查了好几个月。
有一年除夕,张五常发现,有的年货的价格可以几个钟头内从很贵变到一文不值。于是,张五常把160盆桔树(南方人过年都买桔树,意为“大吉(桔)大利”),全部拉到郊区花市卖。但是,那里的市场竞争非常大,他只得把价格定为10元/盆才有人问津,最后所有桔树都卖光了。到了第二年,张五常决定到闹市旺地,竞争相对较小的地方卖桔树。而且还根据不同时段顾客不同的心理和需求,灵活地调整着价格,如下图:
结果,同样是花了4个小时,一样数量和品种的桔数,同样全部卖光。但是,只换了个地方卖,张五常的收入是原先的近3倍!如下图:
30年前,50岁的经济学家张五常,就是研究和实验了一个八九岁的小朋友都能发现的问题,然后写成了《卖桔者言》,未曾料到这本书成为了他最经典和畅销的经济学论著并使他蜚名中外。这个故事一来可以拿来激励孩子去勇于思考,发现问题并试着给出自己的解答;另一方面,对于老师和家长来说,请一定不要吝啬和轻视,给孩子讲类似张五常卖桔故事的机会。
古语说“勿以善小而不为”,而我想说,“勿以桔小而不屑”。
后来,9岁的黄同学再到便利店或生活中的别的场景,变得特别爱去思考一些大人习以为常的事情:为什么饮料售卖机里要放A饮料,而不是B饮料;为什么火车上的盒饭中午卖30元,到了晚上会卖20元;他说他最“痛恨”校门口卖文具的老头——“东西质量不怎么地,比方说红领巾会掉色,涂改带也难用,但他就是‘霸了个好山头’卖高价,”他说自己以后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到校门口开一家真正让同学们喜欢的文具店……
4那么家长如何从生活细微处出发,培养孩子思考的“小”习惯呢?
还以黄同学为例。他的妈妈虽然一直都在身边,却从不掺和孩子的思考。只在必要时因势利导。比如,当孩子提出便利店和超市里商品价格不同的疑问时,他妈妈会追问一句,“是的,那么你要想一下你自己为什么有时不愿意去超市买”,当孩子吐槽校门口文具店老头售价太“黑”,提出一个超自信的开店方案,并打出了一系列吸引孩子的销售策略时,她也只对孩子补一句,“可是买文具的都是家长,你怎么让家长掏钱”……
说白了,就是当孩子抛给我们一个问题时,我们循循善诱孩子再进一步,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下次,当你和孩子路过一个卖桔子的摊位前,不妨和他讲讲上面这个“张五常卖桔子”的故事,你将收获不一样的惊喜。